Wednesday, March 23, 2011

“智囊团组织”理事长龙泽:努力无须喧哗

  在创业热情全球居首的中国,80后创业一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有人说80后的头批“财富新贵”已经倒下,又一批新名字已经崛起。创业是永恒的魅力,让这些年轻人魂牵梦绕、前仆后继。

  去年年末,笔者在朋友聚会上,偶然结识了80后为主流的创业、投资圈“智囊团组织”的理事长龙泽,屡次相约采访均被婉拒。最后在笔者的一再邀请下,并“约法三章”(问题可以回避不答;谢绝拍照;被采访者决定终稿),才得以进行了本次的采访。

  再一次见到龙泽,一如既往的低调风格,谈吐稳重,这是一个外表平静的人,也许只有面对面看着他的眼神才能感觉到那种坚定和历练。

  笔者问:为什么您一直不愿接受采访?

  答:其实“智囊团组织”从几年前建立到现在,我们都一直回避着传媒的宣传。一些团员被媒体采访,我们都要最后审稿,能隐的就隐去。我们觉得媒体不太需要,人生努力无须喧哗。接受采访是觉得有些话讲出来会比较好,了解之后就会少一些猜忌。

  笔者问:为什么认为不太需要媒体呢?

  答:我们是一个私人圈层,没有想过建立成知名俱乐部,没有想过取得千秋功业。人,务实点好。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喧嚣,我们更注重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打造那份幸福与宁静。虽然我们在网络上(人人、新浪微博等)有帐号,但这只是我们吸纳成员的必要接口;宣传团队难免做出一些出格的言论,但总体上还是不会张扬。

  笔者问:您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而采取低调策略呢?

  答: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刚崭露头角,但要能成事、成大事,还要继续学习,才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少年成名利弊参半。我在几年前刚创办“智囊团组织”的时候,感觉到让初出茅庐的我们面对媒体,被不由自主的放大是不可控的。宣传自己要有目的,要清楚利弊,要是为了企业销量,树立品牌固然好,但是过分追求就不好了。刚过了几年,就有一些出了一点名的人出了事。大力宣传不是必要,静水才可以流深嘛。

  我知道一个数据,大凡一帆风顺的青年,小有所成的平均年龄在33岁。“智囊团组织”里面的一些青年很多还没有达到这个年纪,况且创业、投资也不是一帆风顺。能在这么年轻就做出一些小成绩的,压力都很大,也不止一次失败。过早的让媒体左右自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现在有很多人迷信权威,迷信舆论,容易被其左右,我们要保持一种本真,不随波逐流,就更能掌控本应掌控的东西。

  低调,可能更适合我们,虽然有些团员被媒体称为“财富神童”、“新锐”、“某某人物”等等;头衔也挺大,像董事长、总裁、CEO等等。在我们看来就是一个普通朋友;就是一个虚衔;事情该是什么样还是那样,改变不了本质,徒增浮夸的气息。我对于过度包装的信息比较反感,人都是很真实的,没有人们笔下的那么辉煌。

  笔者问:您建立“智囊团组织”的初衷是什么呢?

  答:当初就是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太少,就建立了,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人的一种普通的交友需求,坚持做了而已。

  笔者问:那您现在是否觉得人脉重要呢?

  答:不重要。我觉得要是把人脉上升那么高的高度不太好。我认识的人可能不太多,但可能都是圆心。现在创业做项目中我深切的感受到,项目好,很多资金和手眼通天的人就会过来。但若只是认识,没有能力,名声越大就越臭。

  笔者问:您怎么看待社会上的一些类似的其他组织?

  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找到了,感觉好,就在一起,其乐融融;只要不是公害就好。

  前几天,我关注了跑车俱乐部、接力中国组织等的微博,我对于非营利性组织都比较感兴趣。思考了很久,无疑,显露和隐藏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事无对错,一方面,可能被舆论左右,身不由己;另一方面,舆论也是顺应趋势的暖流,可以用强大的力量使外物顺水推舟,机会更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就是好方式。

  笔者问:您喜欢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呢?

  答:以前想当鱼鳔一样,自主控制,上下自由;现在做自己的企业,更喜欢做深海的龟,它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互换角色,时间到了再转换过来。企业经营、投资运作做久了抽身出来做哲学,哲学做久了要回身过来继续劳作,现在正努力拥有当龟的基因。

  人物档案龙泽

  出生日期:1983年6月1日

  籍 贯:河南南阳

  毕业学校:北京大学

  职业经历:

  汉马传播 创始人

  智囊团组织 创始人、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