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7, 2011

  粉墙黛瓦俯身道别

  在风光秀美的黄山白岳脚下、新安江两岸,有五千多个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的徽州古村落,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上叶古村落就是其中的一个。但自2010年年底被列入“潜口镇东山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项目”后,上叶古村便告别了宁静的生活,开始了拆房、“整村搬迁、复垦”的过程。记者近日走进上叶古村时,这个“整村推进”行动已近尾声。

  古村已经拆除了大半,剩下的几栋民居立在一片瓦砾边

  古村还剩9户民居未拆

  记者探访

  上叶古村距离徽州古村落灵山五六公里,它是一个以叶姓居民为主的徽州古村落,现居住52户、200多位村民。

  3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上叶古村。溪水在山涧里流淌,仰面望去,密集的山林掩映着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两棵千年银杏树护卫着村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和青翠的竹林将古村紧紧环绕。

  数百年来,上叶古村的村民一直在此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但始于去年年底的一场“整村推进”行动,让这种生活成为历史。

  2010年11月,潜口镇政府为了拆村并镇、平整土地,置换更多土地,在全镇范围内启动了“整村推进”项目。上叶古村连同其他7个村的居民点被一同列入整治试点村。按照统一部署,上叶村52户村民要集中搬迁到三四公里外的东山村安置点,统一建房,而村民现有的民居将被全部拆除。

  如今,上叶古村只剩下9户未拆除的民居,稀稀落落地散落在山坡上。村里放眼望去一片断砖残瓦。

  搬迁可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政府回应

  3月24日,潜口镇政府副镇长朱晓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叶古村整体搬迁不会停止,“剩余9户村民也将于近日搬迁完毕”。朱晓峰认为,上叶古村坐落在山上,交通闭塞,不适宜人居,将他们整体搬迁下山,有助于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我们将村民房子拆迁后,在原地种植油茶,将提高他们的收入。”朱晓峰说,潜口镇是黄山市和徽州区“整村推进”项目的试点镇,在推进过程中,不排除农民有抵触情绪,但他们已经及时进行了沟通和政策宣传。

  据介绍,去年,安徽省第三次文物普查时,“高庙”已被文物部门收录登记在册,处于保护范围内。徽州区文广新局局长娄光辉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寻找“高庙”当初复建时的设计图纸,“一旦找到,我们将异地复建,并进行保护,绝不允许把它毁掉。”据介绍,上叶古村惟一一座百年老宅在此次拆迁中进行了原址保护。

  徽州区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徽州区通过“百村千幢”工程,将散见于潜口的11座较典型又不宜就地保护的明代建筑,集中起来进行异地保护。他承诺,在“整村推进”中,将会加强对具有文化遗存价值的文物和村落进行重点保护,不会发生损遗事件。

  “徽州区山地多、平地少,每年国家给的建设用地指标很少。”一位知情者向记者透露,上叶村民居被拆后,腾出来的土地存量将用于置换更多的建设项目用地。

  在当地政府发放给上叶村村民的《宣传册》上,记者看到里面有这样的表述:“把土地整治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城市化过程中耕地面积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等。”

  本报记者 李阔/文刘玉才/图

  上叶古村就要不存在了

  村民痛惜

  村民告诉记者,上叶古村约有600多年历史,明朝之前就有人居住在此。在村中几幢还未被拆倒的古民居上,精美的门罩砖雕、朝代痕迹明显的墙壁彩绘,都印证着古村历史的辉煌。凿有钱形的村街石板路透露着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

  在上叶古村丰山南坡500米处,至今尚残存着一座“勅封威灵高庙”。这座皇帝钦批的古庙,12米开间,20米进深,砖木结构,四合院格局,分前、中、后三殿。

  当地民间传说“高庙”为唐时所建。不过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存的石匾记载:“明万历乙亥年(1599年)冬月”立,清乾隆辛卯年(1771年)、同治己巳年(1869年)两次重修,可见至少有400多年历史。可惜的是,“高庙”此前曾遭到严重破坏,现在已是半倒半毁状态。

  据了解,上叶古村落在徽州的扬名,一直和这座“高庙”联系在一起。东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曹广龙说,当初“高庙”是附近几个村庄村民集资所建,附近村民每年来此上香。上叶古村村民不仅对二月二的“高庙”庙会民俗记忆犹新、津津乐道,而且知道“高庙”后面就是明末徽州名士、大名鼎鼎的《新安江赋》、《黄山赋》作者许楚隐居的地方,也知道高庙下面有歙县四大名泉之一的故迹,“末代翰林”、徽州大学者许承尧也曾在此苦读。

  2004年,上叶古村被安徽省社科联、黄山市社科联列入《徽州五千村》丛书向世人介绍,并留下两张古民居照片。

  “村里人都搬走了,上叶古村也就不存在了,‘高庙’和叶氏宗祠恐怕也将保不住。”村民叶明亮对镇政府的这次“整村搬迁”行动很不理解。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无论是尚未搬迁的村民、还是已被安置的村民,大都不支持这个行动,其中有些村民情绪激动。

  应制止这种“断根”行动

  专家呼吁

  在当地采访时,记者了解到,上叶古村的命运引起了当地徽学专家的关注。去年12月,徽学专家、黄山学院教授方利山曾专门前往上叶古村进行实地调查,并与另一位徽学专家共同撰写下了长篇调查报告《古村落保护之忧思——从上叶古村的消亡谈起》。报告上网公布后,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

  3月25日,记者采访了方利山教授,他向记者证实了此事,并表达对上叶古村未来命运的担忧。两位徽学专家在报告中认为,徽州古村落是汉代以来陆续徙迁古徽州之域的中原先民在中华儒学天人合一理念指导下、巧妙利用所居聚落的山川形势、经过千百年精心营构而成的人居杰作。“几乎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部宗族文化的发展史,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页内容丰富的徽州文化。”两位专家认为,上叶古村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徽州地域厚实积淀的重要和珍稀物证,不应该列入“整村推进”项目加以“整村推倒”,而应该传承和保护。

  据了解,历史上,古徽州曾留下五千多个古村落。这些古村落历经社会变革的冲击和自然风雨的侵蚀后,数量锐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越来越少。令专家担忧的是,其他数十个类似的自然村落也将和上叶古村一样,面临“整村推进”的命运。

  为此,方利山等徽学专家建议,从徽州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的理念出发,反对和制止对徽州古民居、古建筑随意搬迁、挪移、倒卖的“断根”行动。“大量以‘异地保护’为由,对徽州古村落的掠夺性破坏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政府应为徽州古村落文化生态空间保护立法。善待徽州古村落——这就是上叶古村的消亡给我们的最新警示。”

  ■

  链接

  1.整村推进:全国范围内,以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为对象,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集中投入、规范运作、分批实施、逐村验收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

  2.“百村千幢”工程:2009年,黄山市专门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有计划、分步骤对全市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并对每个村落和单体民居逐一编制规划。

  3.徽州古村落保护现状:2004年安徽省社科联与黄山市社科联联合编撰的丛书《徽州五千村》中提到,古徽州共留存约五千个古村落,目前只有几十个村落原生态保存相对完好、极有代表性,如西递、宏村、龙川、唐模、呈坎、南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