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25, 2011

老人小孩都会得到细心照料

  

老人小孩都会得到细心照料

  2011年3月24日,东京,日本相扑运动员在涩谷地铁站为地震和海啸灾民举行募捐活动 供图/CFP

  大灾来袭 全民分工赈灾 主动帮忙 打破陌生界限 加油打气 想辙安抚民心

  老人小孩都会得到细心照料

  “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这是一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警句。

  3月1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呼吁凝聚公众力量,共同应对日本“二战后最大危机”。在说这段话时,他一度哽咽。

  尽管日本大地震的破坏力仍在延伸和持续,但我们也同时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日本人没有被吓倒,没有绝望,而是以前所未有的团结、互助同这场特大地震展开较量。

  大灾来袭

  举国团结 共克时艰

  菅直人说,日本人以前也经受过很多磨难,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这回能不能渡过难关,是每一位国民都要直面的问题。不过菅直人确信国民会团结一致共克时艰。

  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随即下令所有车站和周边的公共设施一律开放,提供给尚无法归家的市民和公司职员。

  官房副长官福山宣布开放东京都市中心的政府设施给市民过夜休息,已经开放的有海上保安厅海洋情报部一楼大厅、国土交通省、农林水产省、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等其他中央省厅的大厅和会议室。

  而在灾难发生后,羽田机场国内线航站楼里,日本JAL公司随即通知登机旅客:国内航线的所有航班,包括头等舱在内,不提供饮料和毛毯,将这些物资优先提供给灾民和因交通中断而无法回家的人。

  分工有序

  不分老少 全民救灾

  灾难发生之后,日本民众自上而下空前团结,在救灾现场不乏耄耋志愿者的身影。

  旭市政府总务课交通防灾班的班长金杉高春说,他们避难所工作人员被分为3班。每一个班组都是6个人,人员从各个科室抽调。

  班长负责接收捐助物资,与市政府总部联系,以及每隔两个小时上报一次避难者人数和变动情况。

  其他工作人员各有分工。老人和小孩居多,工作人员必须经常巡视,了解避难者的需求。很多避难者因为家中被毁,换洗的内衣物没有带出,工作人员就购置男女内衣和袜子。

  每个班次还有专门的医护人员,在避难所备有常用药品,而每位入住的避难者都会被询问病史,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会在入住清单中详细标明,重点照顾。

  地震发生后,像这样的团队还有很多,大家都是不分老少,全民救灾。

  灾难面前

  互助在前陌生不再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叶千荣,目前在日本东海大学任教授,同时也担任日本电视时政节目主持人。地震发生时,他正在东京做节目。地震发生后,他和其他日本人一起踏上漫长的回家之路。

  在从东京到横滨的近10个小时中,叶千荣用微博记录下了所见所闻。而这些文字也向我们展现了在灾难面前团结的日本人。

  叶千荣在微博中写道:“我在东京五反田加油站加油,那里的员工问每一个人‘有没有什么要帮助的?’受此感染,我问途中和我一样往横滨方向回家的人‘要不要搭车?’回答都是‘非常感谢,不麻烦了’。”“晚上8点,终于在第一京滨道看到还有空车位的酒店!不过服务台说房间已全满了,但可以在一楼餐厅休息,酒店给在餐厅里的人们送来了毛毯和枕头,并提示停车场周围便利店的矿泉水都免费提供。”“我开始享受刚才在便利店买的意大利面和红茶。旁边的老太太说家在千叶县,太远,走不回去,今晚就在这里了。我给她一杯刚买的热乎乎的红茶,细心的她发现我没在便利店拿叉子,便拿出一副用纸袋包着的筷子。”

  网络传情

  加油打气 安抚民心

  在社交网络上,粉丝众多的知名艺人、职业棒球运动员等成为最有力的信息转运站。推友们互相提醒,一定要在避难过程中协助那些不会说日文的外国人,或是特别要照料高龄者与妇女,邻居有独居者也要记得去敲门。

  一名日本网民写道:“只需问一声:‘你还好吗’就能让大家的心情好一些。”“不要沉默——看到老人和单独一个的人,请用你的声音问一句。我们都是一家人。”

  甚至有推友针对外国人给出逃生建议和急需用品清单,告知紧急求助电话。

  日本地震后,面对满目疮痍的景象,一些被中国读者熟知的日本漫画家及时地用创作漫画的方式为灾民送去抚慰和鼓舞。《七龙珠》和《阿拉蕾》的作者鸟山明让书中人物“悟空”和“阿拉蕾”一起加油打气;创作《灌篮高手》的漫画家井上雄彦以“微笑”为主题连续发布数十张速写作品。

  故事

  所有老人和小孩都会被细心照顾

  身在横滨的上海人沈先生怀着感动,记录了2岁幼子在横滨某保育园的经历。

  保育园内有摄像头,可以实时记录孩子情况供家长通过互联网查看。

  11日下午,其岳母在网上看外孙,只见老师们把戴着防灾头套的孩子们围在中间,时不时俯身下去用身子护住孩子——此时丈母娘还不知道日本正在发生9.0级地震,以为又在防灾训练。

  17点多,园内其他孩子被陆续接走,“只剩下我2岁的儿子和老师们了。6个老师围着我儿子,儿子身上盖着被子,旁边的老师手里拿着被子时刻准备着,一旦地震就扑上去。”

  “平时18点接儿子,地震当天交通瘫痪,我步行18公里到达保育园时,已经是22点。其间老师们就是一直这么守护着我儿子。”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东京的地铁救援现场。凤凰卫视特约记者毛峰说,地震发生后地铁线路全部停运。消防队员和警察维持秩序,他们先将列车上的乘客护送至火车站,随后安排临时接驳车送这些乘客前往安全地点。

  “整个疏散过程很有序,日本民众在发生地震后显得比较沉着,当中的一些细节更是令人感动。”毛峰说,所有老人和小孩都会被细心照顾,有两名消防队员扛着一辆婴儿车行进了近500米,并将其护送到安全地点。

  难怪英国媒体在讲到这个故事时说,常年与地震打交道的日本人深知,巨灾面前,独善其身无法全身而退,互相扶持才能共渡难关。

  分析

  团结源于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媒体分析称,日本人确实有这样一种团结一致的本事,尤其是在面临灾难或者国家遇到困难的情况下。

  分析称,日本树立和完善了国家概念,日本人已成为了现代国民。普通的日本人对于大和民族和日本这个国家的认同大大地加强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在二战之后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创造经济奇迹。而面对地震灾害,日本人更是团结一致。

  本版文/记者黎史翔

  制图/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