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7, 2011

让“高调退贿”再飞一会儿

  自去年10月以来,江苏盐城官员张翕飞前后两次,将总计6笔价值9000元的退贿清单在网上公开。这一高调退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从地方媒体到堂堂央视,从身边同事到围观公众,对这个一夜成名的地方副科级干部给予了莫衷一是的争论:到底是反腐倡廉的官员标杆,还是沽名钓誉的作秀小吏?24日的现代快报也配发了题为《“高调退贿”背后的土壤更值得关注》的著名时评家的评论。

  “高调退贿”的另类注定了它的争议性。很多人认为其只不过是行为艺术,是因为退贿的数额缺乏腐败恶性和反腐决心的饱和度,而且张本人与曝光的网站存有利益关联的质疑。尽管负面的声音不小,但多数网友仍然对张翕飞行为可能带来的正面效应持肯定态度。今天,我们择要发表一些读者的观点,意在使“高调退贿”的个体实验延伸到廉政建设的制度考量——“廉政账户”的成效、潜规则贿赂文化、官员财产公开的时间表、退贿的法律障碍等等,给广大公众以更加深入的思考。 ——编者

  他就是揭露皇帝新装的小孩

  在张翕飞看来,公务员利用特权谋取不当利益,对其他行业的从业职员有不良的示范作用。他从内心对公务员利用公权谋取不当利益是深恶痛绝的,说他作秀,恰是对收“好处费”官员的反讽。张翕飞高调退贿,而单位的部分同事不置可否,认为其有点怪,个性有点“硬”,不善于交际和沟通,生活的圈子很小等,在同事眼中,他就是一种异类分子。可是张翕飞面对官场潜规则,敢于当揭露皇帝新装的小孩,表现了相当的勇气。高调退贿虽然让部分人有些不习惯,但它恰恰是对那部分收礼官员的一种警醒。如果每一位公务员、每一位拥有相应权力的部门都能高调退贿、高调反腐,那么我国的反腐将不再是一件难事。(南京市某街道纪工委 欧阳兆堂)

  “晒退贿清单”不如“晒财产”

  “权力”和“油水”总是形影相随,有权力的地方就会有“油水”。名不见经传的张翕飞虽然是一个“小吏”,但也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各方面的“送礼”自然少不了,这并不令人意外。将“退贿清单”晒于网上,无疑是自揭官场“潜规则”。所有的“潜规则”都是“黑屋子”,见不得阳光。要想打破“潜规则”,光有一个“张翕飞”对抗还不行,需要更多的人跟进给力。笔者更希望有“王翕飞”“李翕飞”主动网上晒“家产”。官员财产公开,对于反腐斗争来说,这比徒具观赏意义的高调退贿要强得多。(宿迁市政府办公室 刘洪)

  廉洁只靠官员自律是靠不住的

  退贿,本应该很平常的一件事,但是现在却变得很稀罕,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就是社会风气好,官员收受贿赂已经成了“天下奇闻”;要么就是现有官场生态下,官员都默认受贿是常见现象。由此,也就无怪乎有的网友会追问,若张翕飞收到的不是9000元,而是9000万,还会不会如此高调地退贿。诚然,在反腐的篱笆扎得仍然不够紧的当下,一个小小的副科长,仅仅因为能为企业争取到省、市的奖励或扶持,就能成为被贿赂的对象……看,不受监管之下,“屁大的权”也多么让人不放心。这让我们想起“不受监督的权力肯定导致腐败”这一名言。毕竟,廉洁只靠官员自律,显然是靠不住的。(南京市民 从建锋)

  让张翕飞退贿清单“再飞一会儿”

  让退贿清单“再飞一会儿”,让公众的思考“飞”得更远。首先,我们要“飞”进“贿赂文化”里,透过“文化现象”看清“腐败本质”。礼尚往来是东方的“文化传统”。然而,礼尚往来在历史的长河里也是把“双刃剑”。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来而不往非礼也”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因此,另一方面,礼尚往来又成为行贿、受贿者的“挡箭牌”,行贿往往披上“送礼”的外衣进行,受贿常常披上“尚礼”的马甲而坦然。送礼穿上文化的“马甲”,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就成了“贿赂文化”。只要剥掉文化的马甲,披着文化外衣的腐败就没有着陆的机会。(巢湖日报社 王旭东)

  “高调退贿”是为官者的自我救赎

  没有外界的干预,一个官员能够主动退贿,并且还是较为高调的退贿,这是需要一定勇气的,这种“高调退贿”挑战的是官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和堂而皇之的明规则,在其他官员不敢“破壳”的情形下,一两个官员的“高调退贿”的确显得另类,甚至还像是对同僚们的公然出卖。当更多官员懂得向自己宣战就是最好地保护自己,“高调退贿”便会在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形成羊群效应,与那种等待外界干预和挽救的反腐模式相比,这种发乎官员内心的自我宣战,无疑是官员的自我救赎,也是一种从里又到外的反腐防变的有效力量。(盐城市东台广电周稀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