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28, 2010

通胀的头衔VS跌价的权威

  □黄若溪

  与朋友小聚,还没落座,对方先递上来一张名片,笑容满面地说:“新名片,请笑纳。 ”“哟,升职了嘛,都成经理了。 ”看着新名片上的头衔,我调侃道。 “哪里,只是工作需要随便写写罢了,还不就一跑腿拉客户的。 ”朋友毫不遮掩。原来,朋友的公司为了方便他们工作,将所有要出来拉客户的员工的头衔,都换成了客户经理。于是,这位朋友也瞬间成了我们好友圈里头衔最高、分量最重的一个。

  在上海这样的商业化大都市里,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拉客户的小跑腿经过名片的装饰,摇身一变成了客户经理;网站默默无闻的责任编辑经过头衔的更改,转眼成了内容主管……虽然做的还是那些事情,拿的也还是那么点钱,但是这头衔一变,就成了个有身价、有分量的人,给外人的感觉自然大不相同。

  不过话说回来,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里,要想出门办点事、见个客户什么的,若是递出的名片没一丁点身份或地位,有谁愿意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搭理你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无利可图,自然无人理睬。同时,告知他人自己的头衔,让他人对自己的地位有所了解并认同,这在社交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不管是利益使然,还是社交技巧,我们看到,公司派人出去谈生意,习惯性地就给这些人安一些头衔;人们为了获得认同感,也往往会自己给自己取个好听的头衔。于是,当你在各类场所跟人打交道时,你会发现什么总裁总监、什么总管总经理简直是漫天飞舞。

  对于这样的现象,互动百科解释为“头衔通胀”——最初的头衔通胀,在美国是由于公司无法支付员工更多的薪水,但却可以给他们提供晋升的机会,于是出现了头衔不断上涨的现象。在我国也差不多,各类唬人头衔慷慨奉送,一个小部门里都能有好几个总监、总管,甚至首席道德官、首席隐私官、首席道歉官也纷纷出炉。但这就像学生们千篇一律都能得“A”一样,过多的高级头衔,不仅削弱了此类高级职位本应具有的权威性与成就感,还使人们对此的尊重感减弱。

  我们生活在一个头衔通胀而无法抑制的时代,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某某总监、首席官或总裁。知根知底的倒还好说,要是两个陌生人相见,又该如何包装自己?已有的现实是:头衔“涨”了,头衔所具有的权威却“跌”得很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