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内初班民族团结记事

  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于2003年底成立,学校在承担学区内基础教育任务的同时,还承担新疆区内初中班的教育教学任务。目前,学校有区内初中班住校生900余名。

  “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开设区内初中班是为了加快新疆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做好新疆稳定工作,促进全区经济平衡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为满足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的内地高中班输送优秀生源的需要。”校长孟浪说,“从2004年9月起,学校承担起了首届区内初中班的教育教学任务。首届区内初中班的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到90%以上。”

  是师生,更像亲人

  66中学内初班在校生5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且来自不同地区。学生之间,有文化层次的差异,有语言的差异,更有着风俗习惯的差异。为使学生在三年时间里愉快地完成学业,学校要让孩子们感到学校就是他们的家,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父爱母爱。

  每到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学校都会按照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组织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各族学生一起庆祝节日。“肉孜节”“古尔邦节”,学校会买来活羊,请来维吾尔族师傅按传统风俗宰羊,给学生做手抓肉。农历春节来临之际,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给学生包饺子,让各族学生在除夕夜共同吃顿年夜饭。各民族学生在一起共同欢庆节日,相互问候祝福,其乐融融。

  如果说这是一个温暖、快乐、和睦的大家庭的话,老师们就是这个家庭的爸爸和妈妈。他们细心呵护每一个家庭成员,使他们在这里健康成长。

  2004年秋开学不久,初一语文老师王丽莉发现班上一名叫阿不都·瓦合甫的男生性格孤僻,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下课也独来独往。王老师从其他孩子嘴里得知,阿不都·瓦合甫家境十分贫寒,只有爷爷与他相依为命。

  有次上课,王老师要求学生查字典,其他人都在翻字典,惟有他趴在桌上一动不动。细心的王老师什么也没说,第二天买了本新字典,送给了阿不都·瓦合甫。冬天来了,王老师发现,阿不都·瓦合甫的手因为天冷裂了不少小口子,就特意买了护手霜和手套送给他。渐渐地,阿不都·瓦合甫脸上有了笑容,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

  有一天,阿不都·瓦合甫忽然对王丽莉提出了一个要求:“老师,我可以像拥抱妈妈那样拥抱你吗?”师生俩紧紧拥抱在了一起。阿不都·瓦合甫在王丽莉的怀里,又找到了久违的母亲般的温暖。

  内初班的孩子十二三岁离开家,还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恋。校党总支倡导班主任老师和生活辅导老师“准家长化”。孩子们想家的时候,老师温暖的肩膀就成了他们思念的依托。孩子们生病时,向医生准确介绍病情,陪孩子打完最后一滴吊针的都是老师们。

  “孩子们”,这是66中各族职工对各族学生习惯性的称呼。

  一天深夜,阿孜古丽同学突发急性阑尾炎,马建华等老师迅速把孩子送到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校长助理吴雪鹏等也闻讯赶到医院,与医生交流,并代替远在喀什的家长进行手术签字。孩子因难受,不停地呕吐,马老师拿起卫生纸,把孩子衣服上和地上的呕吐物一把把抓进垃圾桶。随后,她一边安慰着孩子,一边用温水把孩子的脸和手脚擦洗干净,然后协助护士推着手术车,把阿孜古丽送进手术室。同房间的一位病友看到这一切困惑地问:“你是汉族吧,怎么会有一个维吾尔族女儿呢?”马老师笑着说:“我的维吾尔族女儿和儿子还多着呢!”

  一位毕业班的学生在留言中写道:“当我想家彻夜未眠时,一位妈妈向我走来,轻轻地擦着我的眼泪;当我生病躺在床上时,又是她为我端水送药。”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听到66中老师们亲切地把学生称为“孩子”的时候,深有感触地说:“老师把学生都称作孩子,师生感情真是不一般。”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