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醇厚历史溢淡雅酒香 解读关公坊1850的成功密码

  

醇厚历史溢淡雅酒香解读关公坊1850的成功密码

  生产中严谨细致做好每个细节

  今年7月,关公坊白酒家族又诞生一名骄子——1850。这款新品如同一颗耀眼的新星,一上市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荆楚大地,好评如潮。自今夏以来,市场矗立起了一道亮丽的1850风景线。记者为此走进关公坊,对1850的酿造生产过程进行了多方位探究,深感在1850成功的背后,饱蘸着的是醇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1850应势而生

  为提高公司产品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打造出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关公坊特色形象产品,同时也为纪念关公诞辰1850周年,大力弘扬关公诚信文化,彰显关公“忠义仁勇信”精神,关公坊酒业公司于今年推出了一款新品——1850。

  这是关公坊顺应市场发展需求,不断推陈出新,从提升品质、结构转型方面巧做文章,不断加快产品结构优化步伐的重要一步,也是关公坊增加品牌厚实度,充分体现产品价值,把仅注重销量增长转移到丰富产品品牌上来的一大举措。

  在研发新品前,关公坊派专人进行了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饮酒习惯和偏好,并将消费者对关公坊其他产品的评价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市场反馈情况,关公坊决定开发一款中高档产品。

  为此,关公坊组建了专门的技术研发小组,通过长期反复的技术攻关,开发了一个以关公坊“醇爽淡雅型白酒”、“低醉度”等系统理论为基础,总结、提炼关公坊“醇爽淡雅型白酒”的白酒特征、工艺特点的具有关公坊特色的“醇爽淡雅型白酒”的典型代表——1850。

  俗话说,好马配好鞍。有了高品质的酒,还需要高规格的包装。为此,关公坊创意设计室经过反复设计、讨论、修改,最终依据关公脸谱中卧蚕眉丹凤眼的设计理念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酒瓶和外包装。

  先进工艺酿造一流好酒

  许多喝过1850酒的消费者表示:1850芳香浓郁,更加醇和、绵甜,而这来自于1850独特的生产工艺。

  首先是原料选择上,1850采用五种粮食(优质红高粱、玉米、糯米、大米、小麦)酿造而成,五种粮食中,红高粱产酒香浓,玉米产酒绵甜,糯米产酒醇厚,大米产酒净爽,小麦产酒味长,通过五种粮食共同发酵,比单一粮食酿制的酒韵味更加丰富饱满。据关公坊酒业公司总工程师黄梨华介绍,在五粮配比上,1850将大米用量稍微提高,使得1850酒更加醇厚,爽洁,干净。同时,在选择原材料时,关公坊坚持选用绿色纯天然粮食,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不合格原料坚决不入库。

  在发酵过程中,采用窖泥呈青灰色的老熟窖池,经过长期发酵后,1850酒窖香浓郁。

  关公坊引进了先进电磁流量计,使配方精确率大大提高,勾兑成型的成品酒精度比以前增加了2‰。

  在1850酒瓶设计上,沿袭了紫砂陶瓶风格,同时又有所突破,在以前大多数产品都采用内釉的基础上增加了外釉,使产品防漏性更强、密封性更高。为保证消费者利益,1850还增加了防伪口。而防伪口使瓶盖的尺寸有所变化,不再适合以前的操作方式,为此关公坊采用了新式灌装设备,采用克朗斯精确传感器技术,不接触瓶口,不仅不会对防伪口造成损坏,也减少了灌装误差,提高了准确性。

  为切实保证产品质量,生产部还组织车间工人分工序进行了集中培训,保证工人能熟练应对每道工序。

  在生产过程中,关公坊还组织专人对产品进行随时抽检,以确保酒度、计量正常,酒体无杂质,产品品质可靠。为此,关公坊增加了13个检测人员,随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检查。

  在成品入库环节,由生产部部长、质控中心主任等正部级领导亲自带队对每天每个班次的成品入库进行检验。

  市场销量屡创新高

  通过纯固态发酵,甑桶蒸馏,长期储存的1850,风格主要表现为:“柔,醇,爽,净”。从发酵到后期储存及勾调采用自己独特的生产工艺达到其高沸点物质相应减少,其微观均相性相应提高,从而使饮用者饮后人体代谢更快,乙醇在体内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速度更快。

  这些特点与消费者追求健康安全的需求不谋而合,因而,1850一上市,就受到了消费者的普遍好评。

  在市场营销方面。1850结合“开瓶中大奖”的营销策略,使该产品迅速渗透市场,并一路走红。2010年9月11日,宜昌消费者高先生来到关公坊宜昌形象店领走1850元大奖。他说:“关公坊1850口感好,没想到今天还能喝个大奖出来。”

  目前,1850产品已在全省范围内上市,各市场反响强烈,大奖不断开出,激发一波又一波的销售热潮。以仙桃市场为例,目前就已累计销售2000余件,开出大奖20多个。现在,1850正进一步向重庆、湖南、江苏等市场挺进,并将通过关公坊即将在央视投播的全国性广告,向各界展示她的“丰富内涵”和“魅力身姿”。(荆楚网 记者 韩俊 通讯员 陈曦)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